“理財產品并不等于無風險的存款。只有了解了投資標的,特別是影響收益的困素,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。”此言來自一家國際頂尖銀行的財富管理總監(jiān)。2012年,因某款理財產品風波為主要現(xiàn)象暴露了理財產品也絕非早澇保收的,它最大的風險是不僅沒有“理財”、“獲益”,而且連本金也可能打了水漂。隨之,個別資金集合信托產品又曝出巨虧,本金都可能無法如期收回。其實,還有款理財產品在中國市場尚買不到,這就是累計期權(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,KODA,也稱Accumulator)。這種KODA的理財產品一般在外資銀行才能買到,它在漲時,可能被終止;它在跌時,如果你一時沒盯牢,它會跌破買價,繼續(xù)跌下去,并沒有止蝕限制,本金可能沒有了,還要支付數(shù)倍虧損金。所以盡職的財富管理公司或理財顧問會問你,你的年齡、工作年限及曾經的投資經歷,然后從期限長短、流動性和現(xiàn)金儲蓄為你尋找適合的理財產品。保險本身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理財產品,它最特別的功能是提供保障理賠,強制儲蓄,使你的理財規(guī)劃更加鞏固,更加能夠抵御風險。但保險加進的“分紅”功能,從字面上強化了投資分紅的含量,從銷售渠道的營銷口徑上放大了保險理財?shù)母綄傩浴@碡攲<腋嬖V我們“分紅是藝術,冷靜對待分紅也是藝術。”保險里的“分紅”不過像電影《泰囧》里王寶強手里一直捧著的健康樹(仙人球),它帶來的希望和慰藉遠遠大于健康樹本身。但偏偏有保險公司就會在投資年景好的時候放大保險分紅的特性,如“紅利大禮包”,“市場最高分紅率”;又可能在投資年景不好的時候喜歡比較各公司的分紅率。其實,分紅,根據(jù)產品的不同、期限的不同、資金規(guī)模的不同,基本沒有可比性。但不管怎么樣,無論你的分紅產品是哪一家的哪一款,只要它是保險(分紅型)產品,除了到期給付金和投保期限內承諾的風險保障外,本金只會多而不會少。